26部门“三公经费”盘点 公车成顽疾 上涨是主流

来源:经济导报  日期:2011/7/18 22:33:55

在舆论的聚焦之下,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把自己的“账本”摆上台面。继17日水利部公布“三公经费”后,目前98个中央部门中已经有26个部门晒出自己2010年的账单以及2011年的预算,而这些经费数据公布之后,各部门之间的经费使用情况对比也引起了民众的关注。为此,经济导报记者对上述26个部门公布的“三公经费”数据进行了统计整理,并邀请业内专家进行点评。

经费开支:

中科院最高 审计署最精确

从现有公开数据看,26个部门中,中国科学院的“三公经费”开支最高,2010年决算和2011年预算分别达到2.8771亿元和2.4351亿元。其2010年“三公经费”超出第二名农业部近5000万元,是第三名水利部的2.3倍,第四名交通运输部的2.7倍。而如果简单按照人均计算,中科院去年“三公经费”为4610元,农业部人均1317元,交通部人均1220元,中科院几乎是后两者的4倍。

中科院公布的具体“三公经费”数据显示,去年该部门的出国(境)费用占比最高,为1.129577亿元,其后分别是公务接待费9995.5万元,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7420.01万元。对于上述经费的使用情况,中科院分别给出了概括性的说明。

对于公车购置及运行费较高,中科院解释,主要由于中科院拥有近千个野外观测台站,这些台站主要分布于偏远地区,甚至是人迹罕至地区,野外考察用车增加了车辆购置和运行费支出。同时,中科院称,公务接待费包括内宾公务接待和外宾公务接待。由于国际科技合作交往较频繁,外宾公务接待费较大。

不过,有民众认为,上述解释还欠缺“诚意”。“我想知道这些费用的具体用途。”一位接受导报记者采访的市民认为,仅仅知道大概的数据,却并不知道具体花在哪些地方,应该是多少,花得是否合理,依然没有达到“公开透明”的目的。

而与中科院公布的“三公经费”相比,审计署日前公布的数据则“精确”了很多。如该部门的“因公出国”花费,除了617万元的总数,还开列了“69团组368人次”的详情。这意味着,审计署的人均出国花费约为1.677万元。而在“公车”“公务接待”经费方面,审计署的详细程度同样远超其他部门,并给出了“平均每辆车运行维护费5.41万元”“涉外接待支出人均约1万元”等精确数据。

解读:山东经济学院财政金融学院教授、导报特约评论员李德荃认为,“三公经费”的公开是为了避免违法、违规现象出现,并让经费使用更加合理化。“三公经费”账目明细化,有助于在部门与部门、项目与项目的比较中发现经费使用问题和管理漏洞,提高资金使用效率,使“三公经费”更加合理化。所以“三公经费”的账目应该更详细、更清楚,不仅让专家看懂,更让老百姓看懂,让政府部门的资金管理走在“阳光下”。

使用细节:

商务部爱出国 水利部偏公车

数据统计中,导报记者发现一个有趣现象,一些部门的费用使用情况非常专一,仅“一公”的费用就占据了“三公经费”的半壁江山。

如商务部就“钟情”于出国。该部门公布的2010年“三公经费”支出为6171.41万元,其中,因公出国(境)费5798.39万元,公车费用264.49万元,公务接待费108.53万元(未含外事接待费728.50万元)。因公出国费约占总额的94%。

而水利部则偏向使用“公车”。公布的数据显示,2010年该部门“三公经费”决算12021.88万元,其中,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达9994.24万元,占“三公经费”财政拨款决算总数的83.13%。同样爱用公车的还有交通运输部,数据显示,该部门去年“三公”支出达10454.99万元,其中,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达8256.08万元,占比79%。

对于这种“三公费用”使用集中的情况,商务部和交通运输部都作出了解释。

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回应称,出国经费占比较高,与商务部的工作性质有关,与中国在国际格局中不断演变的地位有关。姚坚称,现在中国在全球贸易中排名第一,已与120多个国家签订双边投资保护协定。中国每年要召开五六十个双边的政府间联委会,同时不断开展自由贸易区谈判,这些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,也是改革开放的需要。

而交通运输部给出的解释是,所属行政事业单位分布点多、线长、面广,设立的派出机构、监督和救助站点达960多个,承担着沿海、沿江、岛屿和内河的交通安全监管、公共安全和人命救助等职责。

值得注意的是,“公车”费用高涨并没有引起该部门的重视,其2011年公务用车支出预算达8871.75万元,比去年增加615.67万元,令人咋舌。该部门解释,这主要是交通安全监管、应急抢险保障等任务的增多和燃油成本上涨所致。

解读:专项占比过大是否可以专项治理?李德荃认为,完全可以。从数据上看,公车费用占比过大已经成为几大部门“三公费用”上涨的始作俑者,然而问题虽然发现了,却并没有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,反而认为理所应当,并再度上调明年的预算。

“有很多措施可以避免这部分费用的上涨,比如严控公车数量、压缩公车使用、深化公车制度改革。”李德荃表示,随着今后70余家中央部门“三公费用”的陆续公布,类似的问题可能还会暴露,政府应尽快对症下药,解决顽疾,这才是“三公”账目明示的意义。

明年预算:

15部门上涨 11部门下降

导报记者注意到,虽然国务院此前一再要求,政府部门应当精打细算用好每一分纳税人的钱,进一步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,减少和严格控制“三公经费”支出,但是从目前公布的26个部门2011年预算来看,上涨的依旧占多数。

导报记者统计,在26个部门中,有15个部门2011年的“三公经费”预算比2010年有所上涨,其中,国家知识产权局上涨幅度最大,为17.31%,其因公出国(境)费用的上升是主要原因。而在预算下降的11家中央部门中,中国工程院压缩了66.76%的三公支出,其中,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和公务接待费根本没有安排预算,因公出国(境)费减少32%,为162.62万元。

不过上述两个部门都不是“用费”大户,其“三公经费”总额均排在10名以外。而在前10名中,财政部的涨幅最大,达到14%,主要因为2011年因公出国(境)费预算比2010年实际支出增加609.35万元。而对于经费上涨的原因,财政部也给出了细致的解释,指出多个国际会议、国家经济战略对话都在境外举办,中方代表团的国际机票和住宿费大幅增加所致。

而在前10名中,降幅最大的为排名第一的中科院,降幅为15%,其中“三公”中的每一项都出现了大幅下降。不过对于下降的原因,该部门的报告中并没有解释。

解读: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毛昭晖教授认为,中国的“三公经费”公示应该本着“有机制,能问责,要刚性预算而不是豆腐预算”的目标前进。

在其看来,中央曾多次谈到关于“三公消费”压缩的问题,但已公示的很多部门2011年的“三公消费”预算是上升的。这就意味着中央对“三公消费”的政令是缺乏畅通性的,要想解决这一问题,中央必须要出台一个“三公消费”的规定,并加强监管和相应的问责机制。

[打印]  [关闭窗口]